1994年湖北老汉无意谈到埋在老家一烈士姓名,女婿震惊:是我爷爷

和女生聊天话题网
和女生聊天话题网
和女生聊天话题网
5097
文章
0
评论
2023年3月1日11:44:44 评论 2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94年一天,在河南新县,一位名叫高定新的居民家中非常热闹。

因为这是他岳父程如松第一次从湖北远道而来探望女儿。

为留下好女婿的印象,高定新早就提前准备了好几天。

当天饭桌上,虽算不上满汉全席,但也足够丰盛。

特别是听闻岳父爱酒,他还特意准备了几瓶陈年佳酿。

酒足饭饱后,两个男人也敞开心扉,闲聊家常、谈天阔地。

特别是提到家乡。

程如松更是一脸骄傲,说自己来自红军家乡——红安

在那里,个个都是忠义之士。

可谁料,说着说着,他突然红了眼眶。

“但......无名英雄太多咯......我们村就有一人,为70多位无名红军守墓几十年呀。

他唯一知道名字的就只有两人。一个叫高德福,一个......”

听到这里,高定新却瞬间酒醒。

他惊得扔掉手中酒杯,紧紧握住岳父的手,问道:

“爸,你说那人叫高德福?”

“对呀,你为什么......”

还没等程如松问完,高定新拍桌而起,激动地说道:

“我爷爷也叫这个名字!他当年离家参军,最后就是在红安没了音信。”

他的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突然安静了。

那段尘封已久的记忆重新跃然纸上。

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将军之县,沉痛历史

少有人知的是,红安县其实为“红军家乡”。

在这个地方,共走出了223位将军,埋葬过超14万名战士。

最重要的是,这里同时也为红军称号的起源地。

红安县,隶属湖北省黄冈市,位于湖北与河南交界的地方。

今红安县

而它以前的名字叫黄安

历史上著名的“黄麻起义”,就是黄安与麻城两县联合发动的斗争。

1927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共中央紧急召开“八七会议”。

会上,中央领导审时度势,重新制定革命总方针,并决定进行秋收起义。

即,在工农革命基础较好的四个地区(湖南、湖北、广东、江西)进行武装斗争。

而这也成功为此后主席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奠定基础。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彼时,黄安、 麻城两地听闻“八七会议”精神,积极响中央应号召,随即发动“九月暴动”

一时间,两地农民自卫军联合广大农民群众群起而攻之。

虽不是上过战场的正规军,但也没有一个怕死的逃兵。

面对实力悬殊的敌人,众人非但没后退,反倒越战越勇。

没有子弹,就与敌人近身肉搏;

没有粮食武器,就以智取胜,以少胜多。

黄麻起义(壁画)

那个时候,正值秋季。

漫山遍野的红枫随着这股热浪摇曳山间。

远处看,就如同一面面鲜红的旗帜随风飘荡。

或许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两个月后,这把革命的火越烧越旺。

期间,当地无数地主劣绅被群众讨伐,财产也纷纷充公。

但可惜的是,由于这场暴动缺乏领导经验;

再加上敌人联合国民党第30军进行“围剿”。

最终战果没能扩大。

不过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通过此次行动,中央迅速总结经验。

这也意味着,一场更大规模的起义行动即将爆发。

1927年11月13日夜,一声枪响拉开黄麻起义的序幕。

彼时,在中央特委的带领下,黄安、麻城三万余农民起义军奋勇而起。

众人先后从四面八方向黄安县城进攻,并与城内群众里应外合。

那个夜晚枪声不断、火花四溅,群众呼声更是响彻整个长空。

经过一夜激战,大家成功攻占黄安城头,全歼县警备队,缴枪30余支,子弹90箱。

而黄麻起义正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共产党领导的第三次农民武装起义。

当时,黄安县城被攻下后,著名书法家吴兰陔曾写对联,贴于新黄安政府门口。

“痛恨绿林兵,假称白日青天,黑暗沉沉埋赤子;

光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

对联中,他用红色象征革命部队农民自卫军。

也是因为这样,“红军”的称号才真正开始使用。

毫不夸张地说,黄麻起义为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打下根基,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而与此同时,一支能征善战的革命军队正式诞生。

事实上,从黄麻起义共走出红四方面军、 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3支红军;

李先念、董必武等4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陈锡联、韩先楚、 王宏坤、秦基伟等 223 位将军;

其中,包含61位正式授衔将军(上将8名、中将10名、少将43名)。

种种数据表明,红安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将军县”。

但悲壮的是,这里也是著名的“烈士县”。

此地处处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是一片用无数英雄儿女滚烫鲜血染红的土地。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特以“红”命名褒奖。

改黄安为红安;

并在这里建造了全国最大的革命纪念园——黄麻纪念园。

顺着两旁郁郁葱葱的松林走进深处,没有一人不会被一面墙所震撼。

只见墙面正上方镌刻着一个巨大的数字:140000

而这便是代表在起义和革命根据地斗争中牺牲的14万红安儿女。

墙面从远处看就像是一卷翻开的汉白玉书卷,记录着此地辉煌又惨烈的历史。

可令人悲痛的是,历史长河中牺牲的14万烈士,仅22552名登记在册。

其余的都是无名烈士,甚至连遗体都没找到。

唯一能知晓的,只能是通过名字排序来看。

他们大多来自同一个家族,同一个辈分,有的全家都不幸牺牲了。

可想而知,当时的战斗之惨烈无情。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这首《黄安谣》,几乎每个红安人都会唱。

时至今日,当地百姓也不会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

更有甚者,为缅怀英雄,用自己大半生的时光坚守着另一片“红土”。

在红安县七里坪镇熊家咀村姜家岗湾还有一座鲜为人知的纪念园。

此地不比黄麻纪念园规模庞大。

没有巍峨矗立的墓碑;

没有高大威武的雕像;

没有特殊设计的景观;

没有漂亮的纪念花圈......

在这里,只有一座53人青石板合葬墓,以及20座个人坟冢。

它们寂寥无声,但却同样是英魂的栖身之所。

仔细看你会发现,墓园里绝大多数墓碑上只刻着“红军烈士墓”五个字。

这是因为,他们的坟墓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种种破坏,已无法辨认其身份。

就这样,他们成为了无名英雄。

然而,在这其中,有两块墓碑却显得异常特别。

姜能山

因为它们上边刻有烈士的姓名。

一个是“高德福烈士墓”;

另一个是“黄民进烈士墓”。

而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名烈士便是这位高德福。

看着墓碑上那短短六个字,配上一颗红色五角星;

高德福的一生仿佛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保家卫国,身死他乡

高德福生于河南新县一个农民家庭。

那个时代,地主克扣工钱、恶霸上门强抢都是常发生的事。

高家也不例外。

因此,从小在黑暗和贫苦中长大的高德福对光明生活极其渴望。

后来,随着秋收起义爆发,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加入革命,为新生活而拼出血路。

尤其是黄麻起义后,高德福更是看到改变现实的希望。

这场以农民群众为主的武装斗争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纪念馆

于是,他产生了参军搞革命的念头。

可万万没想到,高德福的想法却遭到亲属极力反对。

其实站在其家人立场也能理解。

那时,他已经组建家庭,家中还育有两个尚且年幼的孩子。

要是他这一去,高家就没了主心骨。

别说妻子难过,孩子更是不舍。

更关键的是,战场上瞬息万变。

子弹不长眼,谁也没办法完全保证自己的安全。

但即便如此,高德福最终还是坚决地走了。

临行那日,两个孩子一个抱他左腿,一个抱右腿,哭着闹着不让父亲走。

见状,高德福只能抬头望天,手指死死捏住自己的大腿,活生生将眼泪逼回去。

不知过了多久,他才回过神,把孩子的手从腿上拿开。

紧接着,其用略带颤抖的声音告诉妻子:

“照顾好两个孩子,照顾好自己,等我回来。”

说完,他没敢等妻子回话,更没勇气直视其眼睛。

只是深深望了一眼家门,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然而,当高德福走到长胜街时,突然听见后方传来熟悉一位女人呼喊声。

回头一看,是自家嫂子伍汉清追了上来。

只见她拿着一双新鞋,气喘吁吁地说:

“外面打仗苦,这鞋子做得结实,等你回来我再给你换新的。放心,我会照顾好你媳妇儿和孩子。”

高德福接过鞋子,用力点点头,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就这样,在嫂子的目送下,其背影渐渐消失在街头。

不曾想,他再也没有回家换新鞋的机会了......

红军战士

1929年,应征入伍后,高德福刻苦学习革命知识。

不仅如此,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和革命队伍的新兵一起训练。

回回战斗,其都拼尽全力冲在最前面。

这种胆识和努力,让高德福很快立下军功。

不久后,他便担任了营长。

然而,高德福也并不是每一回都被幸运之神眷顾。

1931年,黄安战役,其不幸身受重伤、躺在地上动弹不得。

一直等到战役结束,当地群众才有机会救他。

彼时,众人找来门板当作担架,手里还拿着各种烂布,用来充当绷带止血。

完成简要包扎后,大家再合力将负伤的他抬去姜家岗战地医院治疗。

但那时,部队药品、医疗器材都十分紧缺。

对于伤患,战地医生也只能尽全力做一些紧急的治疗,把人命给稳住。

因此,高德福虽然暂时保住一命,但伤情却不乐观。

最后,他只能留在姜家岗养伤。

今姜家岗红军烈士陵园

而当时,其队伍已经转战西征。

眼见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甚至连翻身都困难。

高德福一度很沮丧,只盼早日康复跟上组织的步伐。

然而,天不遂人意。

敌军突然退而复返,再度偷袭红安。

非但这样,他们还四处搜捕留守红军,见之,格杀勿论。

无奈,高德福只好强忍伤痛,拖着病躯东躲西藏,艰难躲避敌人搜捕。

可持续发力导致其伤口裂开感染。

最终,他因伤情急速恶化而牺牲。

不幸中的万幸是,他身边还有一位留守战友。

此人名叫陈明志。

也是他为高德福收尸,将其葬在姜家岗湾,不至于变成无名野尸。

非但这样,陈明志还曾试图寻找高德福的家人。

为此,他动员熊家咀村民帮着打听。

但那个年代,时局动荡,战火不断。

乱世中得生存,求全家平安,已然成为老百姓最大的目标。

哪还有多少精力帮助他人。

就算有,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为高德福生前根本没留下任何有关自己家里的信息。

只是谁也没想到,60年后,一场寻常的饭局竟帮高德福找到了亲人。

如文章开头那幕所说,高定新从岳父程如松口中听到自己爷爷的名字。

大惊之下,他的酒意也全然消散。

而对此,岳父也是一脸懵,

红军烈士怎么就突然成他女婿的爷爷了?

而后,高定新又向岳父再三确认,反反复复问了好几遍:

“是叫高德福?跟我一样的‘高’字?”

程如松对此也非常笃定,拍着胸脯表示:

“千真万确!守墓人姜能山看了几十年,能出错?就是高德福这个名字。”

听闻岳父所说,高定新早已起身站好。

姜能山

他小时候常听父亲高厚学说起爷爷从军的故事。

当时,高家人年年都盼着他回来。

可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其始终没再出现。

直到1931年,高家人听闻高德福在打仗中受了伤。

当时,他的哥哥连忙叫上两位交好的村民。

三人抬着担架,连夜赶到红安,想要接回高德福。

只是,现实是残酷的。

等他们到达红安,除了看见战争留下的痕迹,红军影子都没见着。

更别提找到高德福。

再加上那个年代通信也不发达。

三人就只能像无头苍蝇般,在当地寻寻觅觅。

无奈的是,他们找了整整几年,都没有任何消息。

最终只好回乡,从长计议。

“就当他捐躯牺牲了吧,可这死要见尸啊,人要入土,不然这叫我如何安心?”

彼时,每每高德福妻子话说到这儿,大家都忍不住落泪。

如今,终于有了爷爷的消息,高定新也顾不得吃什么饭。

她跟妻子和岳父交代缘由后,遍匆匆赶回家,和父亲高厚学说明此事。

而后,父子俩经过商议,决定马上出发去红安核实情况。

幸运的是,事情进展十分顺利。

他们抵达红安县后,在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很快确认信息:

墓园里的高德福就是他们的家人!

听闻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父子二人迫不及待地赶到姜家岗湾烈士纪念园。

这时,一位头发花白、身穿旧工装的老者正在扫墓。

见状,高定新连忙上前,向他询问高德福之墓的位置。

谁料,老者想都没想,立马指了个方向。

父子二人便顺着那个地方快步走去。

而老人也在后面默默跟随前往。

姜能山

等到三人在墓前站定,老人才颤抖着声音问道:

“你们......你们是高德福的家人?”

眼见两人痴痴地看着墓碑上的名字,点了点头,老人一下子抽泣起来。

他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在口中反复呢喃:

“太不容易了,真的太不容易了……”

良久,高定新似想起什么,转头对站在一旁的老人说:

“您……您就是姜能山爷爷吗?”

沉默了一会儿,老人缓缓开口道:

“是呀,我就是。

之前,黄民进家人已经来认墓,就差高德福了。

今天可算是圆满......”

其实在来的路上,高定新就跟高厚学讲过姜能山老人守墓60年的故事。

因此,还没等他说完,高父就欲给其跪下。

见此情形,姜能山立马伸手将他死死拦住,说道:

“使不得,万万使不得。”

“您是我一家的恩人呐!如果不是您这么多年保护墓地,今天我们哪能再找到爸爸!”

高厚学紧紧握住其手,感激地说道。

姜能山

只是听闻这些话,姜能山淡然一笑。

他拍了拍高父的手背,笑着说道:

“这是我自愿的,红军为了革命,命都可以不要,我做这点不算什么。”

但无论他怎么淡化这件事,高家父子对姜老汉都感激万分。

甚至临走前,高厚学还从钱包里掏出一叠钞票,想要向他表示感谢。

“你这是做什么!这钱我绝对不会收!”

姜老汉推开高父拿钱的手,义正词严地拒绝说。

一旁的高定新将这一切看在眼里。

他能理解双方的态度。

自己父亲是出于感谢;

而姜能山老人是出于内心的正义和信念。

眼见两人僵持不下,高定新想到一个万全之策。

当时,他邀请姜能山老人去河南家里住几天。

这样一来,双方的情绪都能顾及到。

听闻这个请求,老人也没再推辞。

就这样,姜能山跟着高家父子去到河南,玩了几天。

住在烈士后人家里,他感慨万分。

因为这桩事不仅圆了高家人的梦,也完成了他的遗憾。

姜能山

在这里,姜能山听着高德福还健在的嫂子伍汉清讲述当年的故事。

说着说着,她突然哭了起来,说怎么就没机会再做一双新鞋给他。

言者伤心,听者流泪。

姜能山也坐在一旁偷偷抹眼泪。

其实,他从小就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打心里尊崇这些英雄。

这也是他坚守墓地的初心。

因为,他自己就是一名红军遗腹子。

坚持守墓,以命相护

1938年,姜能山出生的时候,父亲姜德善已经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

他的父亲就是一名红军战士,也曾离乡远征。

比高德福稍微幸运一点的是,在一次受伤后,他被送回家中养伤。

但丧心病狂的敌人连伤员都不放过。

一路追到姜家,将其杀害。

后来,是姜母一手把儿子拉扯大,告诉他父亲的故事。

受父亲影响,姜能山长大后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先后担任了姜家岗大队长、熊家咀村支部书记。

不过,他的守墓生涯是从入党前就开始了。

那时,新中国已近成立十年。

20岁出头的他心怀一腔报国热情,想着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目睹了姜家岗的“乱葬岗”。

自此,他便下定决心,开始以另一种方式报效祖国。

经过其清点,姜家岗湾的山坡上共安葬着73名红军烈士。

当年帮忙下葬的村民们都是简单将尸体就地一埋;

然后再给坟头立一块木牌,写上逝者名字。

然而在三十年代,这里曾遭到当地土豪劣绅和反动民团的破坏。

很多烈士的木牌受损,因此成为无名英雄。

再加上长年的雨打日晒,许多木牌上的名字也渐渐看不清;

有的甚至连木牌都没了,就留下一个坟包。

时间一长,物是人非,当初知晓此处的人死的死、走的走。

这里便成为一处乱坟岗。

二十岁的姜能山见状很是痛心。

这些英雄为革命而死,没有他们就没有和平的今天。

为了不让他们成为孤魂,姜能山决心要守护这处英雄冢。

然而守墓远比想象中艰难。

姜能山

起初,他一有闲就来此地,给坟头修修补补,添土拔草。

不仅如此,为了让这一片看上去干净美观。

姜能山还栽下20多棵松柏。

但令人痛心的是,因为无人24小时严加看管。

最后大部分树木都被人偷走了。

非但这样,在时间推移中,这里还遭遇到各种各样的破坏。

先是有人毁山改田,挖了很多这里的棺材。

是姜能山努力制止才保存了部分。

后来因为特殊时期,守墓被认为是迷信活动。

这段时期,非但坟墓遭了破坏;

姜能山也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清扫打理。

好不容易挨过那段难熬的日子。

1976年,这片墓林又遭到黑心商人惦记,想要翻土种茶叶。

对此,姜能山义愤填膺,硬是卷着铺盖在墓地睡了两晚。

他以这样的行为告诉众人:

“就算是拼上性命,我也要守护这些烈士墓。”

最后,他站出来指责那群人的做法不懂感恩,令人寒心。

“我们就是饿死,这事也不能干!没有人给他们上坟,今后我来!”

而他说到做到。

一把镰刀、一个扫帚,姜能山扛起为墓园修枝除草的任务。

这一坚守就是整整45余载的时光。

从他守墓起,几乎每年的清明、春节、霜降等日子,其都会带上饭菜酒茶上坟。

烧纸钱,燃鞭炮,姜能山就如同看望亲人般跟他们说话;

讲讲村庄和国家的变化;

聊聊老百姓生活的转变......

此外,临走前,他还会向烈士恭恭敬敬磕上几个响头,表达自己的敬意。

而湾子里绝大多数人一直不理解他。

还有不少村民自以为是地劝他:

“非亲非故,干嘛管闲事!”

不过对这些言语,姜能山向来嗤之以鼻。

在他看来,红军为革命牺牲,忘了他们就等于忘了自己的根!

况且人心都是肉长的。

如今找不到亲人,就要让他们有个家。

而自己就是烈士们的亲人,为他们守墓。

不仅如此,姜能山还会带着儿子一起祭拜。

有一年大年三十,下大雪。

他和儿子不小心踩空,打翻了妻子准备的饭菜。

但他们也没有放弃此次祭拜,而是又原路返回,重新备菜。

对此,姜能山的妻子虽然心疼,但也从头到尾支持着他的行为。

渐渐地,儿子也在耳濡目染下,对烈士的事迹也充满向往。

以至于后来,他还走上当兵的道路。

这尽管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姜能山对儿子做出的选择也感到十分欣慰。

彼时,他拍着儿子的肩膀说道:

“作为在革命烈士身边长大的孩子,就应该为国家出力。”

1984年,姜能山卸任后,就全心全意投入到扫墓中。

他每年都会拿出退休工资一大半来修缮墓园。

可这时的墓园,有姓名的坟墓已所剩无几。

寻找烈士亲人便变得迫在眉睫。

只不过,他从50年代末就开始多方打听找人。

然而,几十年过去收获甚微。

但他仍然坚持着,从未想过放弃。

姜能山坚守墓园,也是希望将来烈士后人找来,能有个祭拜的地方。

皇天不负有心人。

黄民进与高德福烈士的亲属均相继找到。

了却这件心头大事,2011年,他又迎来一件喜事。

在得知姜家岗湾的事情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出资,决定重新修建此地。

现在的烈士墓,不仅建了纪念碑,还给每个坟墓都修了墓碑。

这才是烈士英魂该有的待遇。

新墓园修整完善后,姜能山坐在里面跟烈士们聊起了天。

“党和国家都很重视英烈保护工作,还重新修建了烈士墓园,你们可以安心了。”

“只要我身体好,就会坚持把这里守下去,请你们放心。”

......

那一天,他坐在那里说了很久很久......

2014年,姜能山的老伴去世。

虽说少了一个人帮忙,但他也没有失信烈士和自己。

至此,他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祭拜。

姜能山

但他并不会太寂寞,因为墓园里有这么多“亲人”可以陪他。

更加令人欣慰的是,如今,还有很多志愿者、中小学生过来祭拜。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姜能山便会滔滔不绝地跟他们讲红安革命故事;

讲墓园历史;

讲姜家岗的革命遗址遗迹......

能有后人关注红军故事,不忘先烈,就是他最高兴的事。

2021年,已经83岁的姜能山身体不太好了。

那个春节,以往闭着眼睛都能走好的路,他拄着拐杖,走走停停了好一会儿才到达。

和往常一般,烧纸敬酒后,姜能山望着一座座墓碑,忍不住流泪,哭得站不起来。

他曾经在墓碑前发过誓,只要自己还能动一天,就会把守墓坚持下去。

可是如今……

想到这儿,老人长长地叹息一声,轻轻说:

“以后我要是不能动了,你们不要怪我……”

结语

姜能山老人曾先后获得过“黄冈楷模”、“荆楚楷模”的荣誉称号。

2020年抗疫期间,他还想着为抗疫贡献力量,向党上交了575元党费。

他是一位普通人,却有着不普通的信仰;

他是守护英雄的平凡人,同时也是不平凡的英雄。

他用一生诠释了黄麻起义的革命精神:

紧跟党走,信念坚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

参考资料

康琴.红安:以“红”为名,以“红”为魂[j].廉政瞭望,2021.07

寻访“中国第一将军县”一位83岁老人:坚持为无名烈士守墓60年 《新京报》 2021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半个多世纪接力寻找无名英烈身份 《长江日报》

和女生聊天话题网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