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婚姻里最可怕的是什么(知乎什么样的婚姻最舒服)

和女生聊天话题网
和女生聊天话题网
和女生聊天话题网
5097
文章
0
评论
2023年3月7日00:52:17 评论 0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现在很多年轻夫妇维持这样的现状:自己的婚姻不幸福,想要离婚,可考虑到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又不得不痛苦地煎熬着,只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于是很多人在自己和孩子之间作出纠结,究竟是自己的幸福重要还是给孩子完整的家重要。其实现实中大部分人选择了后者,期待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可这真的能如他们愿吗?女人应该为了孩子坚持痛苦的婚姻吗?过来人的回答太现实。

这里有一个关于离异女人的自述:“保持名义完全的家,对孩子的生长就有利吗?看到我们整天吵架,女儿不敢谈话,不知哪句话错了,会是一顿训斥。

看到我因为他的爸爸,哭得撕心裂肺,因为受不了苦楚的煎熬,说出不想活的话。如许的生活,如许的婚姻,真的能让孩子安康的生长吗?

经过了痛苦我慢慢地走出来了,可对不尽义务心的男子,我和孩子又能怎样?我只想让我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假如婚姻不能让本人幸福,不能让孩子高兴。有一个完全的家又有什么用?不是父母不离异就是完全的家,父母恩爱,疼爱孩子,这才是完全的家。”

家庭幸福往往和孩子的幸福有莫大的关系,在心理学领域,什么样的孩子身心最健康?那就是夫妻关系协调的家庭,人本质上是自私的动物,有句话叫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夫妻应该先为自己的幸福着想,才能为孩子立下好的榜样。其实并不是夫妻关系协调能给孩子幸福,而是孩子能向父母学习健康的亲密模式,从而为以后自己的婚姻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果一个孩子父母离异,但他有一个人格健全的(同性/异性)养育者,比如叔叔,小姨等,那他同样能在健康的环境下长大,所以幸福的家庭环境比完整的家庭更为重要。

一个幸福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好处,最显著的优势是,他们更擅长和人沟通交流,在和谐的家庭里,孩子可以轻松地向家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和家长产生有效的互动,孩子和外人沟通交流时,也会和向家人沟通一样,自然地表达和倾听,不会存在社交焦虑或社交恐惧等弊病,从而能给别人留下真诚的形象,他们更愿意相信人心中的“善”,因而也能更多接触到这样的“善”。

这类孩子因为从小就敢于表达和尝试,长大更容易成为自信的人。 家庭幸福孩子人格发展健康;反之,可能后果不堪设想。

有些大人觉得孩子患有一些心理障碍和疾病是后天创伤引起的,实则不然,最根本还是要追溯到原生家庭,比如父母一方的教育或人际关系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导致孩子在外界受挫,和父母遇到同样的人际烦恼等。严重点的,有着“悲惨童年”的孩子,还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为什么很多父母宁肯待在一起,也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其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精神分析关注儿童3岁以后的成长,0-2个月是自闭期,2-6月是共生期, 6个月-2岁是个体化分离时期。

分离期前后,父母双方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分离期之前,母亲对一个孩子影响是非常深的,这个时候孩子会经历一个全能自恋期,也就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且主观世界里认为自己和母亲是混为一体的,如果此时母亲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回应 ,那就会影响到他成年后的依恋模式,比如我们常见的回避型人格、焦虑依赖型人格等等,且年龄越小,影响孩子终身的可能性越大。

顺利度过分离期后,孩子意识到自己和母亲是独立的个体,从而能正确地评判自身和世界的关系,这个时候爸爸就成了转接站。爸爸起到的是社会性功能,教会孩子社会规则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很多单亲母亲教育孩子缺失这一环节,导致孩子缺乏自信、抗挫能力低、过度依赖家庭等。

由于爸爸角色的缺少,孩子无法面对世界的运行规则,在人际关系中没有安全感。比如我们常见的妈宝男,大龄未婚女等,都是缺乏安全感的典型。

2—7岁时,孩子早期如果能确立基本的信任感,就会自然过渡到自我矛盾的处理阶段,比如典型的情绪:自主的羞怯、疑虑或内疚感等。比如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互相责备等,孩子就会产生内疚感,加之有些愚蠢的父母经常喝斥孩子“要不是因为你,我们早就离婚了”,孩子就会单纯地以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或者自己的出生就是个错误,他们也没有成年人理智判断的能力,可悲的是,孩子不会停止爱父母,但他们会停止爱自己。

7—16是孩子逐渐形成自我认同的时期,孩子会经历人际关系的磨炼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有轻有重,此时,父母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父母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及时参与,能够及时地匹配到恰当的养育者也显的至关重要。

无论是以上哪个阶段,父母最好都能陪在孩子身边,毕竟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都不够健全,认清其中的原理,合理地处理好养育者和孩子的关系,充分承担起身上的责任,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负责。如果你真的想为孩子好,先让自己有幸福的婚姻,然后才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 The End -

作者| 汤米

编辑 | 鹿羽

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

和女生聊天话题网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